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进步奖-《大明第一臣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黄观!
    张希孟眼前一亮,要说张庶宁是专研考试规律,从而找到了通关秘密,那么黄观就是天授英才,考试之神。
    与生俱来的本事,不服不行。
    别管多难的考试,人家都是永远的第一名。
    他也从济民学堂毕业,还跑去了贵州帮张庶宁,贵州学子确实希望不小。
    “最快三年,最迟五年,贵州就会有一批年轻人,走出崇山峻岭,走进最好的学堂,日后成为大明的顶级人才,为国效力。”
    张希孟微微颔首,“那好,我就再等几年抱孙子……不过可这个科技发展,却是刻不容缓了。”
    张希孟立刻给各处写信,询问各地的情况。
    要说发展的速度,还是首推北平。
    伴随着岭北之战的胜利,蓝玉移师西域,诸王、诸将,悉数云集,他们堪称眼下大明最强的一个军团。
    军中开支,加上蒙古诸部的市场需求,直接给北平喂了一大碗人参百补汤。
    军械兵器,呢绒衣料,其他的种种商品,海量的订单落到了北平,使得工厂迅速发展,雇工数量,飞速增加,甚至超过了二十万大关。
    有这么多工人,整个北平,连同开平,大沽等地,全都百业兴旺,人口云集。
    城市人口的骤然增加,产生了很有趣的变化。
    其一,北平等地的小吃开始增多,方便快捷,又相对味美好吃的面条,饺子,包子,馄饨,在北京大行其道。
    另外各种熟食也多了起来,烧鸡、烤鸡、熏鸡,猪头肉,猪耳朵……快速的城市化,催生了太多有趣的东西。
    但是食物能想办法解决,燃料却不是那么容易。
    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,要是靠着木材,估计能把北平周围的山都给砍成苏穗宗的脑壳……
    所以煤炭就成为新的风口……
    原来北平最可怕的行业是伐木,又累又要命。
    现在变成了挖煤……更累,更要命!
    张希孟从各地收集消息,汇总到了手里,他是惊喜交加。
    此时的大明朝,绝对处于一个科技爆发的前夜。
    而且大明的发展,还真不是劫掠全世界的那种。
    就以安南为例,随着均田推行,安南的老百姓种田一年三熟,很快就有了余粮。
    有了余粮之后,他们也需要更好的生活品质。
    来自大明的建材,家具,衣料,日用品……全都成了安南老百姓的必需品。
    仅仅绸缎细布,需求量就超过五十万匹。
    因此就在大明的海上,船只往来,满载着中原的丝绸布匹,茶叶瓷器南下,带回来南洋的粮食,木材,香料……
    这种贸易上的互补,并没有什么可担忧的,毕竟安南的一切都捏在大明的手里,公平买卖,各得其利,实现双赢。
    如果安南那边不愿意,自然有办法把双赢变成大明赢两次。
    第(2/3)页